格林巴利综合征(GBS)是一种凶险的急性免疫性周围神经病,常导致肢体瘫痪甚至呼吸衰竭。传统急性期治疗依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VIG)或血浆置换(PE),但常规血浆置换需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,对医疗资源要求高,部分未达重症标准的患者面临治疗选择受限的问题。
治疗性淋巴血浆置换术(LPE)是血浆置换与淋巴细胞单采术结合的新型技术,相比传统血浆置换,不仅能清除含自身抗体、炎症介质等有害物质的血浆,还可选择性去除致敏T/B淋巴细胞、NK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,阻断免疫活性物质持续产生,疗效更显著。
近日,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四科联合血液内科,成功完成辽宁地区首例淋巴血浆置换(LPE)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,标志着我院在该领域诊疗技术取得重要突破。
展开剩余81%43岁的李女士(化名)一周来四肢力气不断减退、连吃饭吞咽都越发费力,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。经我院神经内四科主任马舒贝细致检查,她被确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。此时的李女士虽肢体活动受限、吞咽困难,但意识清醒,生命体征平稳,尚未达到转入ICU的重症标准。而这恰恰成了治疗的难题:常规血浆置换需在ICU开展,对医疗资源要求高,并不适用她当前的病情;而单纯依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又不能快速控制进展。面对这一治疗困境,马舒贝主任与脑卒中管理办公室主任、神经内四科主任医师赵红玲深度讨论,提出多学科协作思路。随后,立即联系血液内科宋洋主任,与团队反复研讨后决定突破传统路径,于次日为其采用淋巴血浆置换技术,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。
令人欣喜的是,李女士接受淋巴血浆置换治疗后,四肢无力、吞咽困难等症状迅速得到显著缓解。这一成功案例极大振奋了治疗团队,秉持创新理念,神经内四科与血液内科紧密协作,随后又顺利为四位患者,含1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成功实施淋巴血浆置换治疗,持续拓展技术应用成果。
淋巴血浆置换(LPE)在传统血浆置换基础上进行关键升级
1.清除更精准:不仅能将含大量自身抗体、补体、炎症介质等有害物质的血浆去除,还可以选择性去除与疾病密切相关的T、B淋巴细胞、NK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,阻断免疫活性物质持续产生,从源头上更有效地阻断免疫攻击。
2.安全性更高、创伤更小:与传统血浆置换相比,淋巴血浆置换大大减少了置换次数,缩短了治疗时间,减少了血浆用量及住院费用。此外,该治疗可在普通病房进行,且一般情况下该技术无需深静脉管路,减少了深静脉穿刺风险,提高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。
精准评估,分层管理
此次淋巴血浆置换技术的成功开展,是我院神经内四科在格林巴利综合征、重症肌无力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、自身免疫性脑炎等神经免疫疾病诊疗领域构建成熟多学科诊疗模式(MDT)的生动体现。科室现对神经免疫相关疾病已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分层诊疗体系:
轻症高效:对于像李女士一样病情相对稳定、未达危重标准的患者,通过与血液内科等科室的无缝协作,可以实现在普通病房或专科病房安全、高效地完成如LPE等先进治疗,显著改善预后,减轻患者负担。
重症兜底:对于病情危重、累及呼吸功能等患者,依托强大的ICU平台,提供包括有创通气、严密监护及传统PE/IVIG在内的全方位、系统化生命支持与救治。前期我们已与我院SICU联合完成数十例神经免疫疾病的救治(包括格林巴利综合症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、重症肌无力等)。
辽宁地区首例及后续系列淋巴血浆置换的成功实施,既是神经内四科精准诊疗能力的生动展现,更是与血液内科深度协作、优势互补的典范。神经内四科精准锚定神经免疫疾病的诊疗核心需求,血液内科则以血细胞分离技术“大满贯”的硬核实力提供坚实技术支撑,让多学科协作与分层精准诊疗理念真正落地生根。近年来,我院在神经免疫疾病领域已构建起前沿技术与个体化、阶梯化管理并重的先进诊疗模式,为大连及周边患者带来优质精准的医疗服务;血液内科全面掌握的淋巴血浆置换、血浆置换、干细胞单采等全系列血细胞分离技术,更通过多学科协作的紧密联动,在疑难危重治疗中充分释放技术价值。
未来,我院将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,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,让更多神经免疫疾病患者受益于精准化、个体化的诊疗,为区域内神经免疫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贡献更大力量。
好消息!
马舒贝主任开通抖音啦!
关于神经免疫系统疾病的科普知识都在这里
文字丨神经内四科 赵姝琪
文化宣传部 吴迪
策划编辑丨文化宣传部 吴迪
校对审核丨文化宣传部 丁昕宇
编审丨文化宣传部 邹霞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网之家_无息配资平台_正规配资股票观点